甘肃民族师范学院

报刊:《甘肃民院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心醉锅庄舞

    摘要:第一次来到甘南草原,我就陶醉在锅庄舞中了。在藏歌如诉如喊高亢嘹亮的旋律中,甩着藏服的长袖,在看似很简单的前进后退,转体中,陶醉一样的仰头、低首、哈腰、后仰、甩手、舞袖,脚下...

  • 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

    摘要:江雪唐代:柳宗元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译文:所有的山,飞鸟全都断绝;所有的路,不见人影踪迹。江上孤舟,渔翁披蓑戴笠;独自垂钓,不怕冰雪侵袭。赏析:...

  • 甘肃省“第一届女大学生巧手创意大赛”我校学子获奖作品赏析

    摘要:张海娥作品《子非鱼》李静静作品《流光盛夏》

  • 少 年 不 负 青 云 志

    摘要: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。轻烟漠漠雨疏疏,碧瓦朱甍照水隅。南湖岸边的水杉倒影进水里,有风拂过,微雨欲来。湖面泛起的微波带着湖中央的游船晃了一晃,船中有压低的人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“做奋发有为青年·喜迎党的十九大”征文选登

少 年 不 负 青 云 志

   期次:第90期   作者: 马 贇   查看:181   

于无声处听惊雷

        那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。

        轻烟漠漠雨疏疏,碧瓦朱甍照水隅。南湖岸边的水杉倒影进水里,有风拂过,微雨欲来。湖面泛起的微波带着湖中央的游船晃了一晃,船中有压低的人声传来,

        “共产党万岁!第三国际万岁!共产主义万岁!”

        烟雨笼罩的嘉兴南湖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闭幕,全体代表轻声整齐地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里,是封建主义统治下的惶惶不可终日,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野心勃勃的英日两国对准青岛的炮火,是各军阀为争夺地盘,扩充实力,连年征战导致的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    神州呜咽,山河破碎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动荡不安的年月里,有一群青年,他们以天下为己任,为山河奔走呼喊。陈独秀创刊《新青年》,吹五四运动的光辉号角;李大钊发表《青春》一文,号召青年“背黑暗向光明,为世界文明,为人类造福。”五四运动燃起阵阵风雷,街头的青年学生握紧拳头,“誓死力争,还我青岛”、“宁为玉碎,勿为瓦全”,年轻的声音带着山河的血泪,万马齐喑的神州大地,默片般的浩浩河山,终于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后,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。

偌大南湖上的游船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,但它终将乘风破浪,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,直挂云帆。

河山且涉吾身

        20岁上战场,21岁任营长,22岁任团长,秋收起义任总指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卢德铭,孙中山称他为黄埔楷模,叶挺说他是栋梁之才,毛泽东说:“还我卢德铭!给我三个师也不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牺牲的那一年,22岁,正是热血报国的年纪。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,为挽救革命,19277月,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务会议,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,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广东四个省举行秋收暴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未赶上南昌起义的卢德铭返回修水,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,并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和主张,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,最终为了掩护部队前进,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,壮烈牺牲。

        课本上的寥寥数语,是这个少年怎样的一生呢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,年少时也应当不识愁滋味,《千字文》一句一句读完,私塾外的天空已然擦黑,天再亮起,已经是眉目清秀的少年模样。书房中的灯夜夜不熄,手中的书由《古文观止》变成了《新青年》、《洪水》、《共产主义ABC》。

再长大一点,远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,因路途遥远错过考期的他最终因孙中山的推荐破格入学,那一年,他19岁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父亲也曾阻止,只求他好好读书,哪怕将来当个教书先生,“自古以来,当兵的有几个好下场的?不准去。”可少年心头山河那般广袤,最终不知如何说服父亲,投笔从戎,毅然踏上征途。

        再一晃神,就是黄埔的军校典礼。孙中山先生看着他满含笑意,“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,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20岁上战场就初立战功,开展农民运动,21岁因战功卓著任营长,攻克武昌后任参谋长。年纪轻轻已是一方统帅,终究是少年人,离家三载,梦回时总忘不了故乡的歌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不是不怀念家庭,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……,我在梦中我曾发呓语,呼喊权一(卢德铭的大侄子)、少南(卢德铭的小侄子)。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,参谋长还在思乡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现因局势转变,为了不连累家庭,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,你们也不要来信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堂前飞鸟,衔泥还巢。

        白马上的少年军官提缰回首,将思乡情切折叠好放进戎装。他却不知道,这一去,再无归期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者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不然怎么会从前队折返,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狙击特务营和保安团,最后在指挥被打散的第三团官兵向前卫部队靠拢时壮烈牺牲。

        战场上往来不败的少年军官,终于如山一般倒下,最后映在他眼里的山河,

        是绝望的呐喊,淋漓的鲜血。

        是跌落的弹壳,灰败的残垣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样长的岁月,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家,20岁战火第一次燃上他的鬓角到22岁魂归青山,从镰刀斧头旗下握紧右拳到马背上振臂一呼,那样长的岁月,也只有短短22年而已。

乱世里,明媚春光皆可抛。

        芦溪的风老了吧,那样的秋收时节,那样的枪林弹雨,故乡的歌谣被阻隔在千万里远的那一头,父亲的话终于一语成谶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骑白马的军官当时就牺牲在我家后门口的杂物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的遗体被一位农民冒险掩埋,到1977年才立碑,不知那50年,可有人在他墓前放一杯酒,烧一炷香。

        等不及盛世将入怀,望不到黎明处破晓,他没有看到22年后,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,没有看到神州大地遍地开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乱世里我中国的少年,那是他壮怀激烈的一生,那是他至死不改的少年青云志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段征尘飞扬的岁月里,多少如他一般的少年挺身而出,将一腔热血尽负河山,青史无名,只有青山为伴,明月为乡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潮流滚滚向前,1921年盛夏的嘉兴和1927年的秋收时节只是历史潮流中微末的影子,是最终燃向巍巍中华的星星之火,这江山多少年,这江山多少年,而今的中国,依旧亟待奋发有为的少年,再创一番辉煌。

 

 

放大 缩小 默认

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5738次访问,全刊已有2308791次访问